一、彼得原理
每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職位、等級或階層的排列所組成,每個人都隸屬于其中的某個等級。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·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后,得出一個結論:在各種組織中,雇員總是趨向于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。
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的原理。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: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后,卻無法勝任;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,而無所作為。
對一個組織而言,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,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于事,效率低下,導致平庸者出人頭發,發展停滯。因此,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,不能因某人在某個崗位上干得很出色,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。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,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,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,也給企業帶來損失。
二、酒與污水定律
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,得到的是一桶污水;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,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。
一個正直能干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,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。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,是建立在相互理解、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,很容易被侵害、被毒化。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,破壞總比建設容易。
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,一頭驢子一秒鐘就能毀壞掉。如果一個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,即使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,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。如果你的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,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,如果你無力這樣做,就應該把它拴起來。
三、木桶定律
木桶定律是講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,這完全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。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,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,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,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。
水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不同,后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,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一個部分,只不過比其他部分差一些,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。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,無法消除,問題在于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么程度,如果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,你就不得不有所動作。
四、馬太效應
《新約·馬太福音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:一個國王遠行前,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,吩咐道:你們去做生意,等我回來時,再來見我。國王回來時,第一個仆人說:主人,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十錠。于是,國王獎勵他十座城邑。第二個仆人報告:主人,你給我的一錠銀子,我已賺了五錠。于是國王獎勵他五座城邑。第三個仆人報告說:主人,你給我的一錠銀子,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,一直沒有拿出來。于是國王命令,將第三個仆人的一錠銀子賞給第一位仆人,說:凡是少的,就連他所有的,也要奪過來。凡是多的,還要給他,叫他多多益善。
這就是馬太效應,反應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,即贏家通吃。
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,馬太效應告訴我們,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,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。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,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,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,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,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,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。
五、零和游戲原理
零和游戲是指一項游戲中,游戲者有輸有贏,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,游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。
20世紀,人類經歷兩次世界大戰、經濟高速增長、科技進步、全球一體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,零和游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。人們開始認識到“利己”不一定要建立在“損人”的基礎上。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局面是可能出現的。但從零和游戲走向雙贏,要求各方面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,在合作中不要小聰明,不要總想占別人的小便宜,要遵守游戲規則,否則雙贏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現,最終吃虧的還是合作者自己。
六、華盛頓合作規律
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,兩個人互相推諉,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。多少有點類似于我們三個和尚的故事。
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,而是要復雜和微妙的多。在這種合作中,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一,那么,十個人的合作結果有時比十大得多,有時,甚至比一還要小。因為人不是靜止物,而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,相互推動時,自然事半功倍,相互抵觸時,則一事無成。
我們傳統的管理理論中,對合作研究得并不多,最直觀的反映就是,目前的大多數管理制度和行為都是致力于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,而非利用組織提高人的效能。換言之,不妨說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做得更好,而是避免內耗過多。
七、手表定理
手表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,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,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,卻無法確定。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,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。
手表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,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,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,不能同時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,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,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同時指揮,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。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于,每個人都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,否則,你的行為將陷于混亂。
八、不值得定律
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:不值得做的事情,就不值得做好。這個定律再簡單不過了,但其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忽視遺忘。
不值得定律反映人們的一種心理,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,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,敷衍了事的態度,不僅成功率低,而且即使成功,也不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。因此,對個人來說,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斗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,然后為之奮斗。選擇你所愛的,愛你所選擇的,才可能激發我們的斗志,也可以心安理得。
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,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,合理分配工作,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,并在其完成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贊揚;讓依附欲較強的員工,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共同工作;讓權力欲較強的員工,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。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,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,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的熱情。
九、蘑菇管理
蘑菇管理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,初學者被置于陰暗的角落(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),澆上一頭大糞(無端的批評、指責、代人受過),任其自生自滅(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)。
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一段蘑菇的經歷,這不一定是什么壞事,尤其是當一切剛剛開始的時候,當幾天蘑菇,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,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,看問題也更加實際。一個組織,一般對新進的人員都是一視同仁,從起薪到工作都不會有大的差別。
無論你是多么優秀的人才,在剛開始的時候,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,蘑菇的經歷,對于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,就象蠶繭,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。所以,如何高效率地走過生命的這一段,從中盡可能汲取經驗,成熟起來,并樹立良好的值得信賴的個人形象,是每個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。
十、奧卡姆剃刀定律
12世紀,英國奧卡姆的威廉主張唯名論,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,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,應當被無情地剃除。他主張如無必要,勿增實體。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。
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演化為簡單與復雜定律:把事情變復雜很簡單,把事情變簡單很復雜。這個定律要求,我們在處理事情時,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,把握主流,解決最根本的問題,尤其要順應自然,不要把事情人為地復雜化,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。
十一、青蛙現象
把一只青蛙放進冷水鍋里,如果慢慢加溫,青蛙并不會立即跳出鍋外,因為它還能夠適應水溫的變化。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,因為等水溫提高到青蛙無法忍耐的地步時,它已經來不及了、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。相反,如果把一只青蛙放進熱水鍋里,它會立即跳出。
青蛙現象告訴我們,一些突變現象,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,而易致人人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,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,沒有清醒的察覺。
十二、 鱷魚法則
假定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,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,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和手。你愈掙扎,就被咬住的越多。所以,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,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只腳。當你知道自己犯錯誤時,立即了結出場!不可在找借口、期待、禱告或采取其他任何動作,趕緊離場,不可試圖調整頭寸、避險或其他無謂的措施,趕緊認賠出場!
十三、羊群效應
羊群效應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,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,也被稱為“從眾效應”。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,自己并不會思考事件的意義。羊群效應是訴諸群眾謬誤的基礎。經濟學里經常用“羊群效應”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。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,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,但一旦有一只頭羊動起來,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,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。
因此,“羊群效應”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,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,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。
十四、刺猬法則
在冬天時把十幾只刺猬放到戶外的空地上,這些刺猬被凍得渾身發抖,為了取暖,他們只好緊緊地靠在一起,而相互靠攏后,又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長刺,很快就又要各自分開了??商鞖鈱嵲谔淞?,它們又靠在一起取暖。然而,靠在一起時的刺痛使它們不得不再度分開。挨的太近,身上會被刺痛;離的太遠,又凍得難受。就這樣反反復復地分了又聚,聚了又分,不斷地在受凍與受刺之間掙扎。
最后,刺猬們終于找到了一個適中得距離,既可以相互取暖,又不至于被彼此刺傷。刺猬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“心理距離效應”。運用到管理實踐中,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,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系,但這是“親密有間”的關系,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系。
十五、破窗理論
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,沒有人去修補,隔不久,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;一面墻,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被清洗掉,很快的,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、不堪入目的東西;一個很干凈的地方,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,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后,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,絲毫不覺羞愧。
十六、 二八定律
二八定律也叫巴萊多定律,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明的。他認為,在任何一組東西中,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,約20%,其余80%的盡管是多數,卻是次要的,因此又稱二八法則。
十七、鳥籠邏輯
鳥籠邏輯來源于一個故事。甲對乙說:“如果我送你一只鳥籠,并且掛在你家中最顯眼的地方,我保證你過不了多久就會去買一只鳥回來?!币也灰詾槿坏卣f:“養只鳥多麻煩啊,我是不會去做這種傻事的?!庇谑?,甲就去買了一只漂亮的鳥籠掛在乙的家中。接下來,只要有人看見那只鳥籠,就會問乙:“你的鳥什么時候死的,為什么死了???”不管乙怎么解釋,客人還是很奇怪,如果不養鳥,掛個鳥籠干什么。最后人們開始懷疑乙的腦子是不是出了問題,乙只好去買了一只鳥放進鳥籠里,這樣比無休止地向大家解釋要簡單得多。
鳥籠邏輯告訴我們,大多數時候人們都受制于強大的慣性思維:鳥籠必定用于養鳥,結婚必先置辦新房,社會必然分三六九等。這種慣性思維的益處是,能夠幫助我們迅速快捷地認知和適應周圍世界。然而,過猶不及,如果把慣性思維擴展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,就會成為一種刻板思維。鳥籠如果設計精巧,其實可以作為觀賞品;號稱“裸婚”的先結婚后置房,已逐漸為80后所接受;在北歐諸國,由于貧富差距極小,社會公平觀念深入人心。所以,不妨偶爾嘗試突破鳥籠邏輯,進行發散思維,也許鳥籠之外還有另外一片新天地。
十八、帕金森定律
帕金森定律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權力擴張引發人浮于事、效率低下的“官場傳染病”。
一個不稱職的官員,可能有三條出路。第一是申請退職,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;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;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。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,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;第二條路也不能走,因為那個能干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;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。于是,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,他自己 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。兩個助手既無能,也就上行下效,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。
如此類推,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、人浮于事、相互扯皮、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。由此得出結論:在行政管理中,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,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,每個人都很忙,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。這條定律又被稱為“金字塔上升”現象。
十九、 暈輪效應
暈輪效應(英文The Halo Effect),又稱“光環效應”,屬于心理學范疇,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,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。
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"好"的,他就會被"好"的光圈籠罩著,并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;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"壞"的,他就會被"壞"的光圈籠罩著,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 。
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,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,向周圍彌漫、擴散,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,所以就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。
有時候暈輪效應會對人際關系產生積極效應,比如你對人誠懇,那么即便你能力較差,別人對你也會非常信任,因為對方只看見你的誠懇。
二十、霍桑效應
社會心理學家所說的“霍桑效應”也就是所謂“宣泄效應”?;羯9S是美國西部電器公司的一家分廠。為了提高工作效率,這個廠請來包括心理學家在內的各種專家,在約兩年的時間內找工人談話兩萬余人次,耐心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,讓他們盡情地宣泄出來。結果,霍桑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。這種奇妙的現象就被稱作“霍桑效應”。
由于受到額外的關注而引起績效或努力上升的情況我們稱之為“霍桑效應”。這在學校教育中極為普遍。有一所國外的學校,在入學的時候會對每個學生進行智力測驗,以智力測驗的結果將學生分為優秀班和普通班。結果有一次在例行檢查時發現,一年之前入學的一批學生的測驗結果由于某種失誤被顛倒了,也就是說現在的優秀班其實是普通的孩子,而真正聰明的孩子卻在普通班。但是這一年的課程成績卻如同往年一樣,優秀班明顯高于普通班,并未出現異常。原本普通的孩子被當作優等生關注,他們自己也就認為自己是優秀的,額外的關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鴨真的成了白天鵝?;诨羯P男睦戆凳具€可以治療抑郁、自卑、緊張等各種心理疾病。
霍桑效應在企業管理應用和領導行為上也卓有成效?;羯P嬖V我們:從旁人的角度,善意的謊言和夸獎真的可以造就一個人;從自我的角度,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,你就能成為什么樣的人。
二十一、習得性無助實驗
美國心理學家塞利,在1967年研究動物時發現,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,只要蜂音器一響,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。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,于是在籠子里狂奔,屎滾尿流,驚恐哀叫。多次實驗后,蜂音器一響,狗就趴在地上,驚恐哀叫,也不狂奔。后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,把籠門打開,此時狗不但不逃,而是不等電擊出現,就倒地呻吟和顫抖。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,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,這就是習得性無助。
為什么它們會這樣,連“狂奔,屎滾尿流,驚恐哀叫”,這些本能都沒有了呢?因為它們已經知道,那些是無用的,這就叫“習得性無助”。
二十二、猴子理論
比爾翁肯曾發明一個有趣的理論——背上的猴子。他所謂的猴子,是指“下一個動作”。
回想一下,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情形:在走道上碰到一位部屬,他說:我能不能和您談一談?我碰到了一個問題。于是你便站在走道上專心聽他細述問題的來龍去脈,一站便是半個小時,既耽擱了原先你要做的事,也發現所獲得的信息只夠讓你決定要介入此事,但并不足以做出任何決策。于是你說:我現在沒時間和你討論,讓我考慮一下,回頭再找你談。
在這樣的案例中,猴子原本在部屬的背上,談話時彼此考慮,猴子的兩腳就分別搭在兩人背上,當你表示要考慮一下再談時,猴子便移轉到你背上。你接下了部屬的角色,而部屬則變成了監督者,他會三不五時跑來問你:那件事辦得怎樣了?如果你的解決方式他不滿意,他會強迫你去做這件原本他該做的事。當你一旦接收部屬所該看養的猴子,他們就會以為是你自己要這些猴子的,因此,你收的愈多,他們給的就愈多。于是你飽受堆積如山、永遠處理不完的問題所困擾,甚至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猴子,努力將一些不該擺在第一位的事情做得更有效率,平白讓自己的成效打了折扣。
管理者應該將時間投資在最重要的管理層面上,而不是養一大堆別人的猴子。身為管理者,如果你能讓員工去撫養他們自己的猴子,他們就能真正地管理自己的工作,你也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規劃、協調、創新等重要工作,讓整個單位持續良好的運作。
翁肯提出的猴子管理法則,目的在于幫助經理人確定已由適當人選在適當的時間,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。當然,這個法則只能運用在有生存價值的猴子身上,不該存活的猴子,就狠心把它殺了吧!
管理者的貢獻來自于他們的判斷力與影響力,而非他們所投入的個人時間和埋頭苦干。他們管理時間的方式和非管理者對于時間管理的考慮大不相同。 對于非管理者,時間管理是“在較少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”的訣竅,主要包括自我技巧的改進、提升自制能力的秘訣以及自我評估與考評的訣竅。這些人的績效來自獨立工作的直接結果,原則是:做好工作計劃,按照計劃工作。
管理者的績效則是許多人群策群力的結果,這些人包括組織內部與外部的人,管理者唯有通過判斷與影響力才能加以控制。對管理者而言,時間管理是讓他們的判斷命中率達到最高,讓所運用的影響力發揮最大功效的一種策略。 管理者的時間管理要素有:老板占用的時間、組織占用的時間、部屬占用的時間、外界占用的時間。
大多數管理者浪費許多部屬占用的時間,對此他們甚至還懵懂不知?!氨成系暮镒印本褪菣z查部屬占用時間發生的原因以及管理者的應對之道時采用的比喻。